目前分類:奧修談 (34)
- Apr 08 Wed 2015 00:19
奧修:喚醒世界
- Nov 29 Sat 2014 00:56
奧修談「行動(Action)與活動(Activity)的差異」
記住行動(action)與活動(activity)這兩個字的差別。行動不是活動,活動也不是行動,它們的本質截然不同。行動是當情境需要你有所行動時,來自你內在的自發性行為與反應;活動則是可有可無的,它不是對當下的回應,而是因為你的內在是如此的焦躁不安,所以你以外在情境為藉口,開始從事各種活動。
行動源自於寧靜的頭腦,是世界上最美的事;而活動來自於焦躁不安的頭腦,是醜陋的。行動有著實質的重要性,活動則是無關緊要的。
- Sep 22 Mon 2014 23:14
奧修說故事:『如果跳進溪流裡,只會使它更混濁』
有個很美的故事,我非常喜愛這個故事……
一天,佛陀經過一座森林,那是個炎熱的夏天,他覺得口很渴,於是告訴阿難陀,也就是他的大弟子,說:「阿難陀,你往回走,只要往回走三、四哩路,我們曾經過一條小溪流。請你帶一些水回來——拿我的缽去吧,我覺得又渴又累。」他當時已年紀大了。
- Jun 26 Thu 2014 09:40
奧修談「瑜珈八步驟」《Osho Yoga》
- Jan 19 Sun 2014 14:01
奧修: 清新覺知的誕生,將使頭腦與習性消亡
在東方——在中國、印度和日本——在整個過去裏,沒有一個人曾經費心去分析頭腦的問題,因為那是在跟影子抗爭,他們從一個非常不同的角度來下功夫,而他們做得非常成功,他們只是將他們的覺知從頭腦拉出來,他們站在頭腦的外面成為一個觀照,而他們發現有一個奇蹟在發生:當他們變成一個觀照,頭腦就變得無能,它喪失了所有的力量,不需要去瞭解任何事情。
覺知繼續成長得越來越高,而頭腦則繼續變得越來越少——以同樣的比例在消長。如果覺知是百分之五十,那麼頭腦也會被切掉百分之五十。如果覺知是百分之七十,那麼頭腦就只剩百分之三十,等到覺知是百分之百的時候,頭腦就根本找不到了。
- May 14 Tue 2013 13:45
奧修談「全然的放鬆是最終的」
- Apr 19 Fri 2013 13:48
奧修談「派坦加利瑜伽系統裡的五個身體與五大元素」
派坦加利瑜伽不是某種哲學性的系統,而是經驗性的東西,它是你可以使用的工具。不過,它仍然有自己的一套思想,這套思想可以讓你有一些智性上的瞭解,讓你知道要朝著什麼方向前進,你在尋找什麼。雖然這套思想相當武斷,只講求實用性,只是為了讓你對於即將要探索的領域有較為全面性的瞭解,但即使如此,它仍然值得你去瞭解。
(一)
- Jan 25 Fri 2013 09:50
奧修談「傾聽內在感官」
話說有個小男孩,常常用手抓自己的頭,有一天,他爸爸看著他又在抓頭時,忍不住問他:「我說兒子啊,你幹嘛沒事老在抓頭呢?」
「這個嘛,」做兒子的回答:「我想那是因為我是唯一知道我的頭在發癢的人。」
這談的就是你的內在感官!知道的人只有你,別人無從發現起,光從表面是看不出來的。你頭痛時只有你知道,你無法提出證明;你快樂時也只有你知道,你無法提出證明,你不能將你的頭痛或快樂攤在桌面上,供別人觀察剖析一番。
- Jan 17 Thu 2013 13:29
奧修談「自己的家庭與婚姻制度」
我家的村子離大學有80英哩遠。有時我會坐車回家看我父親,因為他非常關心我,如果我有8天或者10天沒有回去的話,他就會來看我;不看到我,他就不會滿意一切都很好。他總是擔心有些事會出問題。
所以與其麻煩他,不如我常常坐車回家……
- Jan 07 Mon 2013 01:46
奧修談「人有三種層面的毒素」
注意看你讓什麼東西進入到你的頭腦。人們已經變得完全沒有覺知,他們繼續閱讀每一樣東西,什麼東西都讀,他們繼續看電視,以及其它任何使人愚鈍的東西;他們繼續聽收音機,繼續跟朋友聊天,他們都將垃圾倒進別人的頭腦裏,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就是垃圾。
要避免不必要地裝進垃圾的情況。就現在的情況,你已經具有太多了,你所需要的是卸下重擔,但是你卻繼續在搜集它,好像它是什麼寶貴的東西似的。講少一點,只聽那些必要的,在講和聽方面要像在使用電報一樣地簡單扼要。如果你講少一點,聽少一點,那麼漸漸、漸漸地,你將會發現有一種潔淨或純淨的感覺從你裏面產生出來,就好像你剛洗完澡。它會變成可以產生靜心的基礎。不要一直閱讀各種荒謬的東西。
- Dec 07 Fri 2012 16:05
奧修談 「靈性與宗教思想的關係」
- Nov 21 Wed 2012 15:04
奧修 Osho 談: 「當永恆穿越時間」
我們住在時間裏,它是水平的,它是從A到B到C到D,而永恆是垂直的,它不是從A到B,從B再到C,它是從A到更深入的A1,再到更深入的A2,它是往上走的。永恆穿越時間的發生非常稀有,唯有當靜心已經到達成熟的地步,當你觸及到你內在最核心的地方,這樣的片刻才會發生。
於是突然間,你開始意識到你站在一個交叉口上,其中一條線以水平方向移動:換句話說是平庸與無意義的,它逐漸帶你走向死亡,水平線總不斷往墳墓前去。
如果你以水平方式移動,不管你是到哪裡,不看你走的速度多快,你最終會是到墳墓堆裏。奇怪的是,隨著每一個片刻的流逝,我們離墳墓越來越近,即便你不動,你的墳墓也會移向你。時間的水平線換句話說就是人的難逃一死。
- Oct 03 Wed 2012 03:03
奧修談 從靜心觀照的技巧感覺「我是誰?」「我是(I AM)」
- Sep 03 Mon 2012 02:17
奧修 Osho 談「人類都在欲求認同」
摯愛的師父:
我對自己的瞭解是,我所有的作為都是出自想要與人溝通的慾望。在我的腦海裏,甚至連最細微的想法也是一種對話,一種想要分享他人的經驗,以及確認我的存在的嘗試。我也體會到,只有我自己能夠體驗我自己的經驗,並且賦予它們意義及作用——有這樣的理解,所有不必要的作為應該會消失。這是多麼簡單而明顯的事情。但為什麼這個體會不能到達我最深的核心呢?
- Jun 30 Sat 2012 02:03
奧修演講 - 憶起你的真實存在
- Jun 01 Fri 2012 01:50
奧修 Osho 談「自然的飲食」
人類已經偏離了軌道。沒有一種動物會像人類這樣飲食,所有動物都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如果你把水牛帶到花園裏,它們只會吃特定的草,不會去吃其他東西,也不會吃掉花園裏其他東西。水牛是非常有選擇性的,它們對於自己的食物有著特別的感覺;而人類完全失去這種能力了,人類對於食物不再有任何感覺,人類只是不斷地進食,攝取所有種類的食物。
事實上,你幾乎找不到任何東西是人類不吃的。有些地方的人會吃螞蟻,某些地方的人會吃蛇,某些地方的人吃狗……人類幾乎吃過所有的東西。人類根本已經瘋了,人類再也不知道什麼食物與自己的身體是有共鳴的,而哪些食物是沒有共鳴的;人類已經完完全全地困惑了。
- May 01 Tue 2012 01:34
奧修談 「宗教意識」
宗教性的人是一個微型的上帝,就像上帝一樣,他也有矛盾性,他像上帝一樣有夏與冬、日與夜、生與死、善與惡,他使你的理智躊躇了。理智只在判斷黑白分明的東西時有效率,說是,不是,理智都會懂,但如果你同時說是與不是,那就超越它的理解範圍,除非你同時說是與不是,否則你不會有感覺到什麼是宗教意識。
「我生在耆那教家庭中。」你誕生在什麼宗教中沒關係,相反的,是宗教必須在你之中誕生。「我生在耆那教家庭中」只是巧合,跟生在基督教或猶太教家庭中沒有區別,因為宗教不會是你的生日禮物,不可以繼承。你可以繼承父母的財富與地位和姓氏,但不能繼承宗教,它不是物,是一個人必須為自己尋找的東西,沒有人能將它給你。
在你誕生時給你的只是個別宗派,不是宗教,因為宗教是一整體。宗派有很多,也有不同的形式和戒律,宗派像人已走遠的足印。佛陀走過,留下足印,那足印也許會留很多年,人們繼續崇拜著那些足印,但人已不在了,它只是沙子上留的足印而已。宗派和形式都是理智的產物,像足印,你在這種被崇拜的宗派中誕生,被形式所制約與規範,變成一個教徒。
- Apr 03 Tue 2012 12:09
奧修談 亞歷山大的貧乏與乞丐的富足
有一次,亞歷山大大帝來到印度當然,是為贏得勝利而來的。如果你不需要贏,你哪兒也不會去。為什麼操這份心?雅典是如此美麗,沒必要操心去踏上這樣漫長的旅程。
在路上,他聽到河岸邊住著一位神秘家,第歐根尼。他曾聽說過很多關於他的故事。在那個時代,特別是在雅典,經常說的只有兩個名字。一是亞歷山大,另一就是第歐根尼。他們是相對的,是兩個極端。亞歷山大是一個皇帝,想創建一個橫貫地球的三國,他想擁有整個世界;他是征服者,是追求勝利的人。
而第歐根尼恰恰相反。他赤裸著生活,什麼也沒有。一開始,他有個喝水的討飯碗,有時也討點吃的。然後有二天他看到一隻狗從河裏喝水,他立即扔掉了他的碗。他說:「如果狗沒有碗行,為什麼我不行?狗好聰明,沒有碗也行。我必定很愚蠢,還隨身帶著這個碗、這是個負擔。」
- Feb 17 Fri 2012 01:59
【奧修】整合頭腦、心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