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你覺察到自己的限制時,你才會明白自己所有層面的意識。
意念的活動和各種的互動關係,都包含在意識的完整領域裡,其中包括所有的動機、意圖、慾望、享樂、恐懼、靈感、渴望、期待、哀傷和快樂,但是我們卻把它劃分為活躍的和潛伏的上、下兩種層面;也就是說,白天的思想、感覺和活動是屬於表層的,而所謂的潛意識,那個我們不熟悉的部分,則通過某些暗示、直覺和夢境來表述自己。
只有當你覺察到自己的限制時,你才會明白自己所有層面的意識。
意念的活動和各種的互動關係,都包含在意識的完整領域裡,其中包括所有的動機、意圖、慾望、享樂、恐懼、靈感、渴望、期待、哀傷和快樂,但是我們卻把它劃分為活躍的和潛伏的上、下兩種層面;也就是說,白天的思想、感覺和活動是屬於表層的,而所謂的潛意識,那個我們不熟悉的部分,則通過某些暗示、直覺和夢境來表述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都只關心自己,關心我們個別的瑣碎問題、個別的細微的苦惱...等等,而要走出這狹隘的小圈子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是如此侷限,如此程式化,如同電腦一般,我們無法學些新的東西,電腦可以,但我們卻做不到,看看這其中的悲劇,我們發明電腦這種機器,能學得快的多,比我、比大腦更無所限制,是大腦發明了這些,讓它們變成了極其智能的機器,對不對? 而我們的大腦懶惰、遲緩、愚鈍,因為我們總是遵從、我們服從、我們追隨那些古魯(上師)、牧師神父、還有富有的人們....
我們的腦是受制約的,是幾千幾萬年進化的結果,是記憶的儲倉;而包含這樣的腦的心能夠安靜下來嗎?心必須整個安靜下來,才能夠不混亂而有認知,而看得清楚。心如何能夠安靜?我不知道你們自己是否發現,要看美麗的樹、充滿光彩的雲,你自己看起來就要完整、安靜,否則你就不是直接地看它們。你看它們是帶有某種快樂的形象、昨日的記憶。你不是真的看它們。你不是看事實,而是看形象。
關於冥想
前幾天友人告訴我說,冥想在現今的美國社會並沒有什麼重要性;美國人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冥想。我很奇怪為什麼冥想與行動會被如此劃分開來。我們總是陷在這種二元對立及四分五裂的觀點裡面。在印度,人們對於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抱持著某些觀點;有的人注重行動,有的人重視知識,有的人則著重於智慧等等。這樣的界分勢必會造成臣服、局限與矛盾。
為什麼我們設定所謂的對立,為什麼? 所有宗教都說我們不可以貪婪,所有堪稱稱職的哲學家,都說不要貪婪,或其他類似的話。不然就是說,如果你貪婪,就到不了天堂。所以他們一直是透過傳統、透過聖人,培養起對立的全部觀念、所以我不接受這樣的觀念。我認為這是逃避現實。
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為你經常從鏡子裡看到它。現在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不是看到自己的臉,而是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