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往往把人的思維、道德、記憶、性格、觀念當作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並把它與物質對立起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思維意識能改變物質
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幾百萬次的水結晶實驗證明,人的意識具有能量,會影響和改變水結晶的結構。研究員在裝水的瓶壁上貼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讓水「看」,結果看到「謝謝」的水結晶非常清晰的呈現出美麗的六角形;看到「混蛋」的水結晶破碎而零散。如果意識的這種能量作用到人體自身呢?
美國心理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讓受試者隔窗參觀試驗的全過程:一個人被捆在一把椅子上,旁邊爐裡炭火燒得通紅,一位醫生用火鉗從爐中夾出一個被燒得通紅的硬幣,然後把這枚硬幣放到捆著的人的手臂上,只聽「刺啦」一聲,手臂被燒起一縷輕煙,隨後傳來一陣痛徹肺腑的慘叫,坐在椅子上的人踉踉蹌蹌走下來,一個硬幣大小燒焦的傷疤赫然出現在被燒傷的手臂上。
受試者連續看了幾個相同的試驗後,被領到試驗室中,把他牢牢的捆在椅子上。
然後從爐中夾出一個同樣燒紅的硬幣說:「我現在要把這枚硬幣放到你的手臂上。」受試者突然感覺到有一熱物落到手臂上,隨後感到一陣鑽心的疼痛,不由大聲慘叫起來。醫生們發現,受試者手臂出現了一個硬幣大小的三度燒傷疤痕。
其實受試者觀看的燒傷、慘叫、疤痕等過程統統是演戲給他看。當他進入試驗室時,真正落在他手臂上的那枚硬幣,只是稍微加了一下溫,略高於體溫而已,根本不可能造成任何燒傷。那這個三度燒傷的傷疤從何而來呢?
在另一個催眠心理試驗中,醫生隨手拿起一杯白開水對受試者說:這是一杯放了很多糖的水,很甜很甜,你喝下去後一定會很舒服。受試人在被深度催眠的狀態下喝下了這杯白開水,然後被醫生立刻喚醒,接下來人們驚奇的發現,受試人的血糖濃度竟然比受試前增加了許多,就如真的喝下了一杯糖份很大的飲料一樣。是誰、怎麼把這些糖分弄到血液裡來的呢?
再例如安慰劑效應其實反映了思維意識的正能量對身體健康的作用。安慰劑就是用白水或澱粉等並不具有治療作用的普通物質來冒充專門的藥物,用來在臨床研究中區別藥物的真正治療作用。1955年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指出,近四分之一的病人在服用安慰劑後,背痛、關節痛等症狀得到紓解。畢闕發現,不光是病人自我精神感受舒服多了,其身體真的發生了物質性改變,如紅腫消失或緩解。當受試者相信他服用了具有療效的藥物後,他的意識中就會產生一個「我的病會好的」意念,而在這個意念的作用下,身體的機能真的就會向好轉的方向轉化。反安慰劑效應的原理類似。
思維的能量已經被應用到現代科技開發中。2006年6月8日在巴黎舉行的歐洲研究和創新展上,帶著24對電極帽的美國科學家布魯納(Peter Brunner),當場用意念通過眼睛傳達給筆記本電腦,在巨大屏幕上一字字寫出信息「B-O-N-J-O-U-R」,驚詫四座科學家和觀眾。2009年台中勤益科技大學與大寶科技合作研發出的意念耳機只要受測者佩戴上,就能透過意念控制影像和物品。
記憶思維是固態物質
更令人稱奇的是,科學家甚至發現持續的思維產生的記憶是一種物質,並且可以通過藥物來改變。在「精神病學研究」期刊披露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記憶的形成宛如製作玻璃的程序,在創造記憶的過程中,也就是在「想」的過程中,呈熔化狀態,想出之後「記憶」就變成了固態,再想時就再一次呈熔化狀態,之後又變成固體物質。這些固體物質不會自動消失,會一次次堆積,一件事情想的次數越多,形成的固體物質越多,無論想好事還是想壞事。
科學家使用的藥物,被認為會在人的思維過程之後,擾亂「固化」形成的思維物質。研究人員使用的藥物是propranolol,他們利用此藥物和安慰劑治療十九名曾遭意外或性侵害的受害人長達十天,治療期間要求他們形容十年前發生創痛事故的記憶。回憶結束時,這個思維過程就「固化」了,研究人員就使用該藥物,去對付這個「固化」了的思維。一週後,研究人員發現使用該藥物的病患,在回憶過去創痛時出現較少的壓力徵兆,例如心跳加速等。
好壞思維都會變成「固化」物質,這種物質雖然我們看不見,但醫學家們已經測定出來了。那麼也可以這麼說,如果一個人思維記憶裡儲存的都是黑的壞的固定物質,即使他暫時還沒有行動表現出來,也決不能稱其為好人。反之,一個人天天願意接受好的道德教育,其固化了的思維和記憶物質一定是好的,如果他有具體行動時,一定是善意的和真誠的。
道德觀念的物質基礎
事實說明思維具有能量,並且能影響和改變物質,並且在身體固化下來。
我們人體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思維的正、負能量、無時無刻不在積累著思維能量所附帶產生的各種物質。其實人們通常用來衡量思維特性的抽像概念,例如「善惡」、「道德」、「性格」、「情緒」等等,是不是也是由於思維日積月累的持久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固化的物質存在,也具有相應的生物學基礎呢?
近年來現代分子精神病學、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的思想道德、性格習慣的確具有著實實在在的生物學基礎,人的思想、思維、性格、觀念,並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而在人體之中對應著真實的物質存在。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心理學者菲利普‧拉斯頓進行過一項倫敦大學精神病學院的成年雙胞胎研究。他通過對同卵雙胞胎(每對雙胞胎基因相同)和異卵雙胞胎(每對基因一半相同)的問卷研究,得出存在與善惡觀念相關聯的基因的結論。
20世紀90年代,由以色列西伯萊大學心理學家愛伯斯坦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遺傳學研究,發現了促使人類表現「利他主義」行為的基因。這種基因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明顯不同的表達方式。「利他主義」基因通過促進受體對神經傳遞多巴胺的接受,促使人們表現利他行為。
2008年發表在《心理學科學》雜誌的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所與愛丁堡大學的心理學家的合作研究,使用了900多對雙胞胎的性格和幸福感數據,發現存在使人容易具有某些性格特徵、容易產生快樂的基因證據。心理學和語言科學博士亞歷山大魏斯說:「我們發現有一個可以用來詮釋快樂的基因。」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與情緒穩定度、社交取向性和責任感等性格特徵的背後,都有相關聯的基因。
2013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心理學家和加州大學卡森神經免疫學家的研究發現,因明白了生活目的和意義而感受到內心幸福的人的免疫細胞呈現出非常良性的「低炎症」和「強抗病毒抗體」的基因表達;而那些因滿足了私慾、肉慾而獲得較高程度的「享樂」幸福感的人,其基因表達圖譜正好相反:呈現出「高炎症」和「弱抗病毒抗體」。這兩種基因表達圖譜,對人體的健康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對病毒的抵抗力高,使人不容易患病;後者對病毒的抵抗力低,使人容易患病。這也印證了古代中醫歷來認為人的身體健康與其道德息息相關,人的道德下滑是使人得病的根本原因。「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黃帝內經》)。
結語
心理學家試驗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殊途同歸的證明了人的思維、道德、記憶、性格、觀念等,並不僅是空洞的意識形態,而是有著其實實在在的物質基礎。意識是一種物質。
隨著人們關於意識領域研究的不斷突破,中國古老的心身合一的整體觀哲學的奧秘也必將逐漸的越來越被人們所揭示。屆時,人們的許多觀念也許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才會真正站在正確的基點上全面認識人體、生命和宇宙,開創人類發展歷史的新紀元。
【大紀元2013年10月07日訊】
文章來源及文中參考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0/7/n3980909.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