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導語:有人認為,“無我”是修行的目標,無欲無求;也有人害怕“無我”,即然無我了,那是否意味著我生活中也不再有親密關系,物質享受。心靈導師肯▪威爾伯的觀點幫助我們理解這一困惑:無我並不是不像人,而是更像個人。


人們總是對聖人抱有幻想,這通常意味著聖人從頸部以下都得停止活動,他們不能有任何肉體的慾望和需求,而隻能成天面帶微笑地活著。所有會引起一般人困擾的事——食、色、金錢、關系、慾望——聖人都不該介入。人們希望“無我”的智者可以“超越這一切”。他們隻想要一個會說話的頭。他們認為宗教應該幫助人們去除所有低等的本能趨力及關系的互動。他們並不想從宗教中覓得如何熱心生活的忠告,他們從中所學到的往往是逃避、壓抑和否認真實的生活。


換句話說,這樣的人總希望那些智者“不太像個人”——他們非得去除所有複雜的、混亂的、充滿活力的、跳躍的和被驅策的力量。我們期望這些智者的身上“完全沒有”一般人所擁有的驅策力!所有會嚇到我們、困擾我們、折磨我們、混淆我們的事,我們都希望我們的聖人不會染指。一般人通常所謂的“無我”,指的就是這種茫然、空洞、“不像個人”的狀態。


但是“無我”並不意味著“不像個人”,它真實的意思是“更像個人”。不是減去個人性,而是增添個人性——在所有正常人的特質之上,再添加超個人的特質。試想一下那些偉大的瑜伽士、聖人與智者,從摩西到基督到蓮花生大士,他們沒有一個是意志薄弱的膽小之人——從揮舞著牛鞭摧毀神殿到降服整個國家。他們震撼了世界的基礎,他們絕不是一味承諾虛幻願景的順民,他們之中有許多人鼓動了長達數千年之久的社會革命。他們並沒有逃避肉體、情緒或心智的次元,因為這些都隻是自我的工具罷了。他們能引起這麼大的震撼,完全是因為他們具有動搖世界之本的驅策力和強烈情感。毫無疑問,他們已經銜接上了靈魂和靈性的次元——力量的源頭——他們將這股力量表現出來,形成了具體結果;隻有通過底層次元戲劇化的展現,這股力量才能向世人宣說。


直截了當地說,自我並非靈性的障礙,而是其光輝的示現;換言之,真空與妙有不是分裂為二的。我們並不需要去除自我,而是要活的精神充溢。當自我整合從小我溢出到整個法界時,自我才發現個人的小我與大梵其實是一體的。你的真我本來就是巨大無邊的,但因為你固著於自己那渺小的自我,所以才必須加以轉化。那些自我還沒有大到足以含攝整個法界的人,才會希望整個法界都以他們為中心。


所以我們不希望我們的智者擁有巨大的自我、甚至完全不希望他們展現真實的一面。當這些智者展現出人性的一面時——涉及金錢、食、色與關系的互動——我們就會大吃一驚。大吃一驚是因為我們想逃避人生,我們並不想活在其中,所以那些活在其中的智者就會觸怒我們。我們想脫離生活,想往上提升,想逃避一切,那些智者卻興緻勃勃地生活在每一個次元中。我們不希望我們的智者擁有肉體、自我、驅策力、活力、性、金錢、親密關系及凡人的生活,因為這些都是折磨我們的東西,我們想脫離這一切。我們不想乘風破浪,隻希望那些驚濤駭浪能夠退去。我們要的隻是虛幻的靈修生活。


作者:肯▪威爾伯 來源:《一味》(P294)

Pirdop , bulgaria.jpg  


文章來源: http://www.innerspace.com.cn/d/showArticleDetail_137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醒心/省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