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和基督


Copyright c 2011 L/L Research

譯者聲明: 這份資料來自於美國/光研究中心(L/L Research).

這篇譯稿經過譯者的主觀篩選與改編, 可能包含一些扭曲!

是故, 有心人若渴望閱讀100%純正的Q’uo演說, 請前往L/L網站依發表日期尋找原稿

http://www.llresearch.org


週六冥想

2011年四月2日


Jim: 今天傍晚的問題來自T實體: “ 請 Q’uo 告訴我們一些關於悉達多·喬達摩,又稱為佛陀,的尋求和開悟的事情。關於靈性開悟,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 ”


(Carla 傳訊)

我們是你們知悉的Q'uo原則, 在太一無限造物者的愛與光中向你們致意; 在的服務中, 我們今天傍晚參與這個尋求圈. 感謝你們呼叫我們來到你們團體中, 感謝你們在生活中撥出這段時間來尋求真理. 你們大大地幫助我們, 因為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就是談論那些發問者指定的問題.

一如往常, 在開始之前, 我們請求你們在聆聽我們的話語時, 使用你的辨別力, 拿取那些對妳有用的部分, 把其他丟到後面. 我們感謝你們這麼做, 因為它使我們感到安心, 知曉我們無須擔心自己會冒犯你們的自由意志. 感謝你們的這份考量.

今晚的詢問是關於悉達多,或者說佛陀,以及關於靈性開悟他都教授了什麼。為了更有益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花一點時間談論宗教思想的兩個派別:


耶穌-基督佛陀的教導。


耶穌和悉達多,這兩位實體為那些尋求真相的人們提供了可觀的資源。他們有不同的訴求領域,但是他們共同持守的東西是強而有力的。對他們來說,尋求造物主,服務獻給造物主,花費時間與造物主相伴就是一切的一切。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什麼事情靈性追尋更優先。他們活著就是要指出這個偏愛,這個關切和這種奉獻。

當我們凝視這兩個強大、令人印象深刻的存有,呈現兩種不同的尋求方式。


耶穌知道他的王國並不屬於這個世界,儘管如此,仍然帶著他全部的心和魂進入這個世界,對他所見的一切,心中滿懷著愛。當他進入之後,隨後他的肉身被他自己所擔承的世界之苦難所摧毀。他擔承並接受了所有的苦難。他的肉身被摧毀對於耶穌-基督而言並不重要,他在乎的是執行的要求不照我的意願,但照汝的旨意」。


佛陀看著這同一個世界,他知道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也不是這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他的路徑並不進入敞開的心,自己也不承受這世界所有的苦難。毋寧,他允許世間的事物脫落,因為在他看來,它們似乎想要脫離這世界。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得以研究這個世界的每一種路徑,得出結論那些不是他的路徑。「Neti-neti,非此亦非彼」[1] 的原則在此開始起作用。於是,除了尋求太一造物主佛陀不再介意這個世界上的苦難,除了祈禱所有的苦難能夠終止。並沒有想要擔承這個世界上的苦難,毋寧,嘗試允許佛陀的苦難能夠脫落,當苦難離開了佛陀,苦難也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耶穌的教法吸引那些願意向愛敞開心的實體,那些享受敞開心輪的實體。

悉達多的教法吸引那些尋求智慧的實體。然而,基督的慈悲追隨者和佛陀的慈悲追隨者在中間點相遇,那是愛與智慧的平衡點。

因此,這兩種途徑都是健全和有用的。我們想要建議終生追隨佛陀途徑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能夠研究耶穌的教法是怎樣的;研究悉達多的教法對於終生追隨耶穌教導的實體也同樣有益。

記住,走極端的方式不會帶來覺悟,而是當一個實體能夠平衡愛與智慧的能量,才會帶來覺悟。


悉達多的一生是富人變窮,積極的人變得安靜,軍隊的首領退役並養成靜坐冥想和運送眾生過河的習慣。佛陀是謙遜和謙虛的,引導他的不是智力而是對於無限太一臨在的渴求。

沒有比一個已達成靈性成熟的人更好的真理之模範了。這樣一個人有能力引領他人透過社團的方式自己去發現(真理)。

我們大可說這是由靈感完成的,然而,那種給予靈感的想法並不是悉達多的(做法)。然而悉達多的真實存在是很有說服力的,許多、許多世紀以來,照亮和鼓舞了那些追隨他教法的人。

通過言辭來促進他人的覺察、心靈的敏銳度幾乎是不可能的。通過言辭長久地打動人心和頭腦並非不可能但是非常困難。耶穌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佛陀用靜默回應這一點。立在靜默中的是靈性成熟的佛陀,他就和你們一樣,曾經充滿慾望,對財富、影響力及權力感興趣。並非厭惡那些東西,只是更願意不去理會那些事。


我的朋友,為什麼會有人不想要取得政府、軍事、經濟領導權呢?悉達多實體認為待在各種概念、意識形態和意志衝突[它們代表政府、軍隊及權力大廳]的監牢裡毫無吸引力和理由。

這種簡單的轉過頭去的方式,將自身從世事的監牢中解放,屹立如一座烽火臺,讓其他實體知道一個人是可能將自身從對外物的喜愛的負擔中解放出來。這的確是非常有力的一課。

並非佛陀鄙視金錢,而是那個叫悉達多的實體不再讓自己因為依戀金錢的慾望而被囚禁。沒有了慾望,那個催化劑就沒有了用處,喬達摩對於他在世間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全心全意並溫柔且堅定地說「非此」。

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可以將這個世界上的事物與人們對它們的依戀分開。佛陀對於並不必須勸誡世間事物的邪惡。他就是單純地不渴望它們。對於一個深陷慾望中的個體來說,有些慾望是衝突的,這種自由是寶貴的,佛陀的這種方法非常、非常有用。


有時將耶穌-基督佛陀-悉達多從他們死後出現的相關機構和文化期望中分別出來是很困難的。他們無法控制以後發生的事情。他們不再屬於這個密度。這個密度裡的一些人,已經有系統地力圖改變這兩位領袖的神秘教法以獲取錢財和永續經營,其目的在於得到影響力和權力。

因此,如果你想追隨這二者之一,你要去尋找他們教導的源頭,去尋找這兩位偉大導師提供給你們的,而不是聽那些據說是這兩位導師之追隨者的雄辯言辭。

由於多少世紀以來的曲解造成的困惑,要追隨這二者中的任一位都是非常困難的。然而透過努力,相對不曲解地領會佛陀所提供的教導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個需要更趨近佛陀的個體與一個需要更趨近耶穌-基督的個體,都需要持續進行每日的內在工作來支持他的這種意圖。我們推薦任何一種進入靜默的方式,它可以幫助你,支持妳將這些領悟安置在自己的意識裡頭。


基督佛陀都在特定的能量水平上振動,那是相似的能量。追隨這兩者之一的核心在於使自己使用這種振動。當妳逐漸能夠允許這種理解,容我們說,進入到你的心智和意識的最深處和根源,你將能夠避免現在十分猖獗的扭曲。


當你善用這股振動,你將成為你尋求學會的(東西)。


原註

[1] Wikipedia says that “In Hinduism, and in particular Jnana Yoga and Advaita Vedanta, neti neti may be a chant or mantra, meaning “not this, not this,” or “neither this, nor that” (neti is sandhi from na iti “not so”). Neti neti is a saying found in the Upanishads and especially attributed to the Avadhuta Gita.”

譯註: 以下是透過Google找到的中文解釋 –

「Neti, neti」是「不是這個,不是這個」。在這句話裡,相對於第一個「這」,第二個「這」就是「那」,因此,「不是這個,不是這個」也就是「不是這個,不是那個」。

有心深入研究的讀者可閱讀以下連結à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ti_neti

Translated by Tina. / Special thanks to yingying.

(V)2012 reviewed by cT.


文章來源: http://homepage18.seed.net.tw/web@1/tloo/2011_0402.htm

Divi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醒心/省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