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或多或少都需要「相信」一些什麼。因為沒有了「相信」,就好像人生沒有了方向,也沒有了目標。而有時候,甚且,「相信」本身,就是我們的目標。

當一個為命運的困頓所摧殘的人,幾乎無法再支撐下去時,這時,他仍然需要「相信」未來可能是光明的,縰使希望是微渺的。

而一個「相信」財富能為他帶來更多尊敬和社會地位的人,他的心中必然也「相信」,財富是值得他不惜一切去汲取的。

而一個單純的「相信」美好外表或身形,可以為她帶來美好愛情的少女,必然過度的注重在外表的修飾上。

而一個「相信」性靈之美,可以無限提升和昇華的人,必然不會迷失或沉溺在物慾和感官的洪流裏。

「相信」,常常如此細微且鉅大的影響著每一個人,而「不相信」和「相信」一樣,也是細微且鉅大的影響著每一個人,因為「不相信」也是另一種「相信」的狀態!


普遍來說,絕大部分人之所以「相信」,都可能某種程度的反應了每個人內心裏,某種幽微的渴望、期盼或欲望,也可能反應了每個人的某種情緒或人格特質。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相信」,常常就是他內心裏某種的渴望、期盼、欲望,或某種情緒或人格特質的反射。

因為我們所殷切渴望、盼望或欲望的,常常容易變成我們所「願意」和樂意相信的。

而我們所害怕、焦慮或逃避的,常常也容易逼迫或強迫我們,去形成一種不願意但又不得不「相信」的狀態。

 


相信是迷信之母

當我們相信了某件事情是真的,或常常認為它是真的後,那麼,日子久了,這種相信的念頭,就會形成一種「信念」。

當相信的愈深,相信的愈久,所產生的「信念」就愈強。

就像西洋人特有的迷信一樣,他們相信當十三號又碰上星期五的時候,那麼小心當日將「諸事不宜」,如果碰巧當日發生了一些不順遂或意外之事,那麼他們就有了「正當的理由」,把一切的倒霉事統統歸給「十三日星期五」這個惡名昭彰的「惡日」。

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真的就愈發落實了(而大家也愈相信了)十三號星期五,果然名符其實的真是個諸事不宜的「凶日」。

只是,所有對「十三號星期五」懷著輕微或重度恐懼的人們,他們可能輕易的忘記了,在所有非「十三號星期五」的其他日子所發生的不順遂或意外災難,肯定的,絕對不會比「十三號星期五」那
天發生的來得少!

所有的迷信,不管是西洋的,如「十三號星期五」的「凶日」,或是「走過梯子下要倒霉」的忌諱,或是中國的,如對「四」和「死」的禁忌和避諱等,之所以得以存在,全在於人們對它的「相信」。

沒有了「相信」,所有的「迷信」,都將像虛風般的消逝。

因為「事件」或「數字」本身是無意義的,「事件」和「數字」之所以會對特定的族群或個人產生意義,全在於人們對「事件」或「數字」本身,有了不同的「詮釋」和認定,而不同的「詮釋」和認定,又和不同的族群之間,各自不同的文化、歷史溯源、經濟、語言等有關。

「相信」是「迷信」之母,「迷信」是「相信」產生的子嗣,沒有了對某種對象不切實際的執迷和迷惘,「迷信」就不可能誕生和延續!

 

流言蜚語    

(Art:Insomnia,by Alex Grey

 


信念是心靈的導航或牢獄?

「信念」是中性的,端看我們如何形塑並善用它,而不是在本質無限自由的心靈中,製造出自己的枷鎖和牢獄,而被它束縛和奴役。

「信念」可以是良善的指引,也可以是險惡的負擔,它像條筏,那些失去方向,或過了河,仍把「信念」當成重擔背的人,永遠脫不出心靈的樊籠!

心靈的究竟本質是「無向」的。

如果我們設定個「方向」,說這就是心靈,那麼心靈就被這個「方向」囚禁了,被囚禁的心靈,是偏差的心靈,並不是究竟的心靈本質。

 

Prison  

(via google search)

 


標籤的實驗

曾有人做了一個實驗,他拿一張某人的正面照片給一些受試者觀看,然後告訴其中的一組受試者說,某人是一個瘋狂恐怖集團的頭子,並告訴另外一組隔離的受試者說,某人其實是一個正義集團的領導者,並要這兩組的受試者分別寫下他們觀看照片的感受。

果然,有了不同的「相信」的受試者,就有了不同的感覺。

被告知為「瘋狂恐怖集團的頭子」的受試者,絕大多數形容他們的感覺是「不舒服」,並認為照片中其人的表情是「兇暴狡詐」的。

而另一組被告知為「正義集團的領導者」的受試者,則絕大多數形容他們的感覺是「愉快」的,並認為照片中其人的表情看來是「勇敢、可親且仁慈」的。

同一張照片,經過完全不同的「標籤」暗示和相信,就影響了絕大多數人的判斷能力與觀感。

而事實上,照片中的人物,並不是什麼「大人物」,只是一個和一般人一樣「說好,也不算太好,說壞,也不算太壞」的平凡人!

當一個人有了「相信」後,雖然據此,讓他有了得以判斷的基礎,但同時也開始有了某種的「束縛」。


曾經,在一項有名的研究裏,有一個叫羅森漢(Rosenhan D.)的研究者,做了一個獨創且大膽的實驗。

他找來了另外七個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生,羅森漢和這些研究生同時「假裝」有嚴重的心理異常症狀,諸如幻聽、幻視等,而當每一位研究生分別到十二個精神病院求診,向不同的專業人員描述這些症狀時,每一位研究生皆很快的就被診斷為「精神分裂」而允許入院治療。

當入院變成「病人」後,羅森漢和這些研究生,就同時不再假裝有任何的心理問題,而行為舉止也恢復「正常」。

儘管如此,他們同時發現,要使醫院裏的工作人員「相信」他們是正常人,而沒有任何嚴重的心理異常是極其困難的事,從精神醫師、護士到看護人員,所有醫院裏的「正常」人,幾乎都認為他們是有病和「不正常」的。

儘管他們多方解釋,但醫院裏的專業人員,仍然經常將他們的談話和行為,解釋為是精神異常的各種「證明」。

甚且,當研究生在精神醫院裏寫他們的觀察筆記時,醫院裏的工作人員,竟然將他們做筆記的行為,也解釋為是一項心理異常困擾的「明顯症狀」,有的甚至將做筆記的行為解釋為是種「強迫症」的症狀。

也就是說,儘管他們入院後就「恢復正常」了,表現的和常人無異,但一旦他們被貼上了「精神分裂」的異常「標籤」,這個假冒的「標籤」就真的與他們同在了。

而他們的所有談話和行為,不管表現得有多麼「正常」,也都被拿來當做是與他們的「標籤」一致的「解釋」和「佐證」!

當然,後來當羅森漢等人出院時,他們是被稱為已痊癒的「精神病患」,而不是當初被誤診入院的「正常」人。

 


當我們為別人貼上某項「標籤」,或我們接受了某種「標籤」的觀念和信念後,這個「標籤」彷彿變得有自己的生命力一樣,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知覺。

也就是說,一旦我們接受了某項「標籤」,或為某人加諸某種特質的「標籤」,我們就會以符合「標籤」信念的想法來看待某事或某人。

凡是符合「標籤」信念的,我們都視為理所當然而接受,而這種種的吻合,又強化了我們對「標籤」的信念。

而凡是不吻合「標籤」事實的,我們通常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認為是一種「例外」而輕忽。

所以,只要接受了「標籤」的信念,一方面我們莫不積極的尋找支持它的佐證,或理所當然的將沾上點邊的統統視為支持「標籤」信念的證據。

另一方面,我們卻故意的漠視或輕忽和「標籤」信念相違背的事實或證據…

接受了某種「標籤」或「信念」,就好像在我們的思想裏種下了一顆種子,種子不只會發芽延伸,還會生長擴展。到後來,一顆思想的種子,往往長成了一棵枝葉成蔭的思想樹木,只是有時太多的陰影,會障蔽了清明的洞見。

 


公園中毒案

幾年前,在美國洛杉磯蒙特利公園的足球場,曾發生一個這樣的
事件。

當時,球場比賽正在進行,有幾個正在看球的觀眾,突然發生類似食物中毒的嘔吐和其他症狀,經過診療和詢問後,他們都說曾經飲用某台自動販賣機的飲料,於是球場就立即廣播,警告在場的觀眾不要再飲用從販賣機買來的飲料,否則將發生嘔吐等中毒現象。

結果,才一廣播完,就有好幾百人馬上產生上吐下瀉的症狀,嚴重的還因此被送醫觀察治療。

然而,不久後,球場的醫療人員檢驗發現,販賣機所販賣的飲料和中毒案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於是又立即對現場的觀眾廣播,要他們放心。

聽到廣播後,觀眾不禁如釋重負,而那些曾經上吐下瀉的疑似中毒者,症狀不是立即快速減輕就是馬上「痊癒」了。



從這個事件看來,人的心理和生理之間的界限,似乎也不是那麼截然的被劃分開來…

當我們看到了酸梅,或只要想到或聽到酸梅的名稱,口中自然生津,而有了「望梅止渴」或「想梅生津」的效果(當讀者看到這裏,想必自己已做了一場聽梅生津的實驗!)。

當我們看到或只要想到那些令人噁心的昆蟲或動物,如蝨子、蟑螂、毛毛蟲之類的,我們似乎立即感到渾身發癢。

這些日常生活裏,到處可見的事例,就是心理和生理不是被截然分隔的明證。

在上述的故事裏,人們的心理對生理的影響和「塑造」,其程度和速度是令人驚訝的,而有人似乎天生特別容易的快速扮演「塑造」和「被塑造」的角色。

一些本來生理正常的觀眾,在聽到廣播後,立即有人相信或強烈懷疑自己「中毒」了,而顯現了上吐下瀉的中毒現象,等到真相查明後,這些「假中毒者」,又迅速的停止了上吐下瀉的中毒現象,
而回復正常的生理狀況。

「中毒」,就像瞬間刮起的一陣風或下的一場雨,事後了無蹤跡!

那些本來生理正常的觀眾,因「相信」而「中毒」,也因「相信」而「解毒」。

說起來,他們的身體,只是一具傀儡或被擺佈操弄的工具,而背後的操縰和塑造者,正是這些「假中毒者」的心靈。

只是換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心靈的操縰和塑造者,也只是另一個被操縰和塑造者,因為,他們是多麼容易的被自己的「相信」所操縰和塑造!

 

Blind Faith  

(via google search)

 

- 本文摘自 蔡文華《心念的魔咒》

文章來源: http://newspirit.idv.tw/

其版權皆屬 http://newspirit.idv.tw 及如來學苑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醒心/省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